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140
根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連續9個月高于臨界點。
疫情給我國制造業乃至全球市場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從最新的PMI數據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制造業的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強,供需循環也在持續改善,產需的加快釋放,對制造業總體引領帶動作用也進一步增強。
由此可見,每個時代都自有機遇可循,即便是 2020年——一個在席卷全球的疫情中充滿變量的年份。
口罩機等醫療設備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
雖然整體工業自動化需求一季度受疫情影響較大,某些行業態勢低迷,但是和防疫物資相關的行業需求暴增,其中與口罩相關的行業需求最為強勁。
突發的疫情意外的催生了口罩行業的火爆行情,讓口罩相關產業鏈上的各公司,感受到了一夜暴富的瘋狂。面對口罩緊缺現狀,工業自動化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在核心零部件供給、機械設備選型、技術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數工業自動化企業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了成熟的方案和產品助力口罩機生產。例如,匯川技術、信捷電氣、拓斯達、埃斯頓、新松等。
口罩機及口罩需求大幅度超預期,大量傳統裝備制造業企業臨時轉型進入該領域。口罩產能,尤其是大量低端產能無序釋放,帶動自動化產品放量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產業資源浪費。
但是,由于特殊周期下,口罩機的投產效率要求相對技術要求更高,因此本土自動化品牌和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靈活性”帶來了在該領域的份額大幅度提升。
海外訂單回流,產業鏈外移延緩
國內外疫情的錯峰發展,產業資源及產業訂單大量涌向中國,持續的周期超過預期。
在全球疫情較為嚴重的時候,部分產業鏈企業停工,海外訂單逐漸轉移至國內。例如,最近印度紡織訂單大量流回國內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前幾年,隨著國內人工成本上漲以及外部環境影響,大量低端紡織品訂單轉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但由于印度疫情遲遲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工廠沒有辦法如期開工,于是越來越多的紡織訂單被取消,或者回流到中國等其他國家。
但疫情也導致了制造業全球化進程倒退,加快區域經濟體合作及產業鏈生態圈的構建成當務之急,一方面重點產業的投資力度更大更快,一方面國內的工業數字化升級進程中延申出大量的基于產業的數字化服務,咨詢等業務形態加速成型。
國產替代加速
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受到大面積沖擊。部分企業的進口零部件供給不足,轉而尋找合適的國內供應商。中國受益于疫情控制較好,使得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份額提升速度加快。
例如,匯川技術在保供方面措施得力,供應鏈恢復快、供貨及時,獲得不少新客戶訂單。當一些外資品牌國外工廠未完全實現復工復產,產品供貨周期仍在延長,匯川技術很好地抓住這一機會,擴大了在包括口罩機、熔噴布在內的更多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
國內本土企業快速成長,不斷依靠內生高研發投入橫向深化技術、外延布局縱向延展技術版圖,技術層面上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中低領域工業自動化需求、以及部分高端工業自動化需求。
因此,本土自動化品牌在部分領域替代外資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疫情加速了本土品牌被終端客戶認可的速度。加上資本及政策的雙推手,本土自動化龍頭企業未來產業布局也將進一步提速。
本土上市企業業績全面大增
全球經濟低迷之時,中國市場卻迎來了高光時刻。根據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發布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
再來看工業,隨著市場供需關系日益改善,產業循環逐步暢通,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好轉,盈利恢復態勢進一步鞏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比1-10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11月份,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4%、10.8%,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4.4、3.8個百分點。
充滿變數的2020年眼看著已經進入尾聲。當前,資本市場上各家上市公司三季報的密集披露也基本已落下帷幕。gongkong ?盤點了幾家上市企業的三季報:
匯川技術
2020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80.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5.00%;實現營業利潤約16.7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9.15%;實現凈利潤約15.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3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14.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1.93%。
信捷電氣
2020 年度三季報中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 8.11 億元,同比增長 74.65%;實現歸母凈利 2.46 億元,同比增長 112.61%,基本每股收益 1.75 元。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3.14 億元,同比增長 98.02%;實現歸母凈利潤 1.03 億元,同比增長 134.76%。
英威騰
10月22日晚間英威騰發布三季度業績公告稱,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約16.02億元,同比下降2.14%;凈利潤約9421萬元,同比增長339.15%;基本每股收益0.1250元,同比增長339.92%。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疫情下產業資源、社會資源加速向大型龍頭企業集中,中小企業盡管在相關宏觀政策幫助下艱難過關,但是面臨壓力仍然較大。
工業及制造業企業整體負債率大幅度攀升,對于未來1-2年企業運營及資本支出壓力進一步加大。過去幾年的“去杠桿”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經濟減壓,未來可能面臨更大挑戰。
看完了本土國內企業,gongkong ?發現在華日系企業業績也全面飄紅,例如,在今年8月的采訪中,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大場合志就曾表示歐姆龍今年二季度“成績單”表現亮眼:與一季度相比增長70%,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
在發那科發布的第二季度(2020年4-6月)財報中也顯示,中國市場表現突出。首先從訂單情況看,發那科二季度在中國市場的訂單額為355億日元,較去年同期暴增61%,從營收角度來看,中國市場營收334億日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9%。
2020自動化市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中國市場已經在疫情沖擊后逐漸恢復元氣,工業自動化企業更是逆勢增長,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疫情席卷全球,工業需求面臨通縮,然而伴隨貨幣政策的寬松刺激,供給側回暖明顯快于下游需求側回暖。雖然下游需求長期疲軟,但“恐慌性備貨”帶來的庫存增加,助推了自動化廠商新增訂單(尤其是OEM領域的訂單)快速增長。在工業需求通縮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短期貨幣的流動性增加確實抵消了一部分消極影響,但是也在不斷透支未來產業的健康基礎,帶來了一些新的隱憂。
從大周期里看,OEM自動化市場在2019年底已經出現觸底反彈跡象,疫情雖然在短周期內抑制了市場回暖,但是疫情之后市場需求集中積壓釋放導致回暖速度快于預期。而且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相關傳統基建及傳統流程領域市場項目雖然延期,但是伴隨政策帶來的利好影響,疊加新基建機遇期。流程領域自動化市場雖然進入下行周期,但是市場表現仍然相對明顯好于預期。
從工業產業鏈來看,中國產業恢復較快,除了疫情管控得當,政策助力適時外,也跟中國的產業鏈配套相對國外更為完善有關。中國具備全球最齊全的工業產業體系。強大的體系基礎很好的支撐了“產業快速回暖”。
其中,上游更加接近原材料供應的流程型行業已經進入本輪產業升級的后周期,下游偏向消費端的制造業自動化硬件系統的滲透已經接近完成,疫情的“天災”加速了產業鏈上下游的數字化升級的重視程度和升級速度。
伴隨制造業下游需求更迭頻率加快,企業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對投資產線的投資回報速度要求高,疫情下也加快了業主對于產線構建合理性及投資回報周期合理性的訴求。對于存量市場(已裝機市場)的升級訴求重視程度更高。
此外,雖然電子和汽車行業仍然未出現全面回暖,但是其他產業中仍然存在大量人工替代潛力。未來在人工替代進入后周期時代后,協助人的效率提升,企業整體運營效率提升將成為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新課題。面向未來,也要謹防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泡沫再現。例如:半導體。
后疫情時代下的變革與思考
進入后疫情時代,我們也要冷靜思考,有些疫情市場難以為續,而有些疫情因素也將加速市場變革。
首先,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穩定下來,類似口罩一類的疫情“受益”產品,市場需求必然會大幅下降。隨著下游市場的快速復蘇,行業景氣度上升,許多工業自動化企業的主要盈利早已逐步從疫情關聯產品向常規產品切換。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原本主業不是口罩的企業都在進一步夯實主業,畢竟口罩業務帶來的只是短期盈利,長期盈利水平難以持久。
但疫情之下,也給了匯川、信捷電氣等企業更大的發展機會,能夠進入到以前不能輕易進入的企業和行業之中。正是受益于疫情之后外資品牌產能空缺和國內產業安全、自主可控意識增強,許多企業抓住機遇利用其高性價比產品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在艱難的2020年中實現了驚喜的增長。
來到后疫情時代,可以肯定的是工業自動化技術將進一步加速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眾多企業重點考慮和布局的方向。相關調查顯示,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企業面對此次疫情所受影響較小,而那些智能化程度較低的企業則面臨著較多挑戰。
除此之外,疫情也加速了眾多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例如,醫藥/醫療設備、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新基建等等都將面臨新的機會,企業可以提早布局,從而把握住市場帶來的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