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27
12月17日,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內部一專業人士處獲悉,氣候變化問題和風電等新能源均已經成為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但就在此時,中國風電突然進入了多事之秋……
九大被拒“風電”要求重審
哥本哈根陷入空前“緊張氣氛”的同時,氣候變化問題也成為了全球矚目的焦點。以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開始備受關注。
而對于中國而言,風電則受到了重挫,10個風電CDM項目遭到聯合國拒絕注冊。
項目被拒將影響這些風電項目的效益。按照已簽訂的減排購買協議確定的經核證減排量(CERs)價格,一個50兆瓦風電CDM項目全部投產發電后,每年CERs的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
12月14日, 10個風電CDM項目的業主——來自華能、大唐、華電、國電(600795,股吧)、中電投、中廣核、中節能、國華新能源投資和河北省建投的代表在北京聯合簽名發出聲明,稱此次審查集體未獲通過是緣于EB(聯合國執行理事會)對項目審查過程的不透明、審查標準混亂引起的,并要求對被拒風電項目予以重審。
而據記者了解,中國 9家風電企業的聲明提交至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并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CREIA)高層與EB及各利益相關方積極接觸,希望在最后審核結果出來前能有轉機。
12月4日,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審核理事會第51次會議上,中國的10個風電CDM項目被拒絕注冊。被拒的原因是EB懷疑中國設計了上網電價以套取補貼,而一旦上網電價不降低,這些風電項目可能將不再具備投資額外性。
EB所指的投資額外性,是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在申請者證明如果沒有外來資助就不會建設相關項目的情況”下,只有那些必須依靠外來資助才有投資利潤的項目,才能獲得碳信用額。
目前,EB官員對被質疑的最新回復稱,這是投票的結果,并不是最終的決定。這意味著EB沒有明確說這10個項目全部不行,事情應該還有轉機,比較樂觀的是會重新做出審核。
“公司也有一個風電CDM項目被拒,我真正擔心的是,大批的風電項目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項目也有可能被拒。”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中國區副總唐偉珉表示。
風電產能過剩調查
就在中國風電項目在哥本哈根出現狀況的時候,風電行業在國內也正遭遇著另外一個窘境。
風電過剩的話題最早出現在今年8月份。8月26日,在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的部分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傾向。除常見的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之外,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新能源行業也名列其間。
“風電過剩其實是指低端的風電設備的過剩。”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告訴記者。
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僅發展了短短兩年時間,何以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防止產能過剩的重點對象?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一家風電設備制造商告訴記者,當初進入這個行業,是因為兩年前看到做整機的廠家買不到葉片,而做風電場的企業又買不到整機,但轉眼兩年間,現在風電設備生產廠家暴增,風電設備業的競爭不斷加劇,廠家已經淪落到在全國各地推銷產品的地步。
專業機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擁有80多家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上千家葉片、變速箱等各類零部件配套企業,涉足這一行業的企業不僅有航天集團和兵器集團這樣的國企巨頭,還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
風電設備大規模過剩的重要原因,則是太多的商家覬覦政府對風電裝機容量的不斷擴大。
2007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對于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到2008年中,國家發改委又規劃用十多年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發展成幾個千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基地,預計在2020年實現1億千瓦供電裝機規模,目標值提高了將近4倍。
遺憾的是,這些廠商雖然看到了風電設備的商機,但真正做好風電設備的企業卻很少。“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發展存在整機設計技術不強、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薄弱以及技術路線不明晰、產品標準不完善、檢測認證體系不健全等內在和外在矛盾。” 北京世經未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行業研究員馬學濱說,“整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大而不強,生產制造過程中的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這也是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在上半年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的高速度下進口額卻仍達近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韓曉平也認為,風電發展的問題,一方面面臨著低端設備大量過剩,一方面又面臨著關鍵設備仍依賴大量進口。這必將遏制整個風電行業的發展。
“預計2009年全年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盡管相比3年前,風電裝機增加10倍左右。但其規模仍不到當年全國裝機總量的1.5%。 產業過熱、過剩,只是低端的風電設備,而不是風電行業。”韓曉平認為,這也是中國整個新能源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但是當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能源的日益崛起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