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5 點擊率:47
大家關注哥本哈根,最主要的是看它針對“后京都”時代到底能夠達成什么樣的共識,簽署什么樣的協議,以便安排好下一步的行動。所以,對能源界來說,哥本哈根會議既關政治,又關經濟。
可是,這次會議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目前還是不得而知。對此,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有人時而樂觀時而悲觀。也許,它會談好;但也許,它真的會談崩。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因人人害怕談崩而最后談好了。反正,現在還是未知。
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對于我們來說,就真的那么重要嗎?不知怎么,筆者在緊張之余,突然冒出了這樣的想法,并且也同樣在突然之間自我給出了一個答案:未必!
姑且,我們將會議的結果朝壞的方面假設——就當會議最后不歡而散吧——情況又會怎樣?
——難道我們會因此改變既定方針,停止發展新能源?相信沒人會這么認為。傳統能源在一天天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氣候在一天天變暖,這是爭也白爭的事實(據說英美有人試圖否定,但沒有得到認同)。有了這兩點,就是“大局已定”。至于會達成什么樣的協議,拖到什么時候才能達成協議,都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而已,雖然這個問題有些高難度。
——或者,我們會放慢發展新能源的腳步?相信這同樣不是我們的覺悟。發展新能源,解決人類的環境和能源危機,如果說最初是有外力催生的因素,而現在,它已經一點一滴“內化”為我們的自主行動了,也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尤其是,當我們將其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當然,美國也意識到了,歐洲也意識到了,日本也意識到了),就真正地實現了“危”與“機”的內在轉化,將節能減排的國家行為與21世紀國家競爭優勢的確立緊密結合了起來。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將這個會議與我們該干的事分開來一點?
早行動早主動!
有意思的是,一直被大家關注并猜測將于哥本哈根會議前出臺的《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搶在會議前出臺。筆者一開始感到有些可惜,但轉念一想,覺得這樣又何嘗不好?這不正說明,我們發展新能源,不是為了湊熱鬧,而是緣于我們的社會責任和內在需求嗎?我們充滿自信,所以我們不會隨風而舞!
故此,我們一方面,要認真地參與談判,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另一方面,更要從哥本哈根的短期氛圍中跳出來,抓緊行動。不管會議結果如何,我們都會盡我們應盡的責任,干好我們該干的事。
從這個角度說,發展新能源,與哥本哈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