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53
我國紡織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在某一次工作會議期間,Rieter公司的專家指出,中國紡織企業目前的一些做法仍停留在國外15年前的水平上。在國外,紡織企業已經開始使用.xml系統,而不再需要像中國現在這樣,在制定標準時要對數據報文作出嚴格的規定,從而方便了今后的機器改動或者開發。
我國紡織企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更大的體現是在數據采集上。在國外細紗機每一錠的信號都會被實時采集,而我國的主機一直沒有配套在線檢測系統,即使是在印度,紡織企業也已配備了200萬錠的在線檢測系統。雖然這些數據對單機意義可能有限,但是一旦當數據真正實現共享就能使部件、單機和系統集成起來成為完整的生產制造系統,對效率、質量、降耗、柔性等綜合水平的作用就非同一般。
Rieter公司在1994年開發“蛛網”系統時由于主機提供的數據不多,沒有按照ISO的數據元素定義去做,但是后來還是按ISO標準又重新進行開發。而在中國,人們卻依舊在討論是否可用在起草的接口標準取代ISO,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可見一斑。
有專家指出,ISO是接口行規最基礎的核心內容,所以ISO接口工作盡管爭論了許多年,最終還是把數據元素定義部分統一起來。這部分的統一對于中國更有特殊現實意義:因為中國先進的棉紡廠也是最先會信息化的棉紡廠,無一不是混合選用中國和國外先進設備,因此中國和國外主機廠面對中國用戶時都需要比國外更開放的標準,否則中國的紡織企業信息化系統依舊發展不起來。
信息化是趕超先進水平的捷徑
紡織企業的競爭力已越來越取決于系統的整合能力和響應速度,而不再單單是單機的水準。國際上紡織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始于上世紀90年代,而真正的廣泛應用,實現生產數據和工藝參數的自動監測、自動控制和計算機管理系統網絡,則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雖然從表面看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相對差距較大,但因高速發展造成的絕對距離卻并不大。
發達國家紡織企業的信息系統已有20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已有80%以上的紡織廠實現了管控一體化,并且正在從管控一體化向信息控制一體化(包含PLM即覆蓋從開發到服務全過程)發展。在我國,自主生產的紡機才剛實現基本機電一體化,紡織企業正在從設備機電一體化向管控一體化發展。
目前發達國家1萬紡錠用工數僅為30人,而國內最先進廠家也在60至70人之間,大多數都在200人以上。國際上服裝企業使用CAD的普及程度,在歐洲企業中約為70%,而美國針織服裝協會和運動服裝協會對企業界228位主要設計人員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他們中有72%的設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服裝CAD系統。中國紡織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在生產企業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企業規模一般較小,聯合式企業不多。國內擁有由數量眾多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形成的紡織工業體系,這種體系更有利于信息化的實施,效果也更容易體現出來。
專家指出,如果我們能抓住電子信息技術從PC/網絡計算向普適計算模式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盡量采用先進技術既可少走彎路,又可產生后發優勢,實現中國紡織自動化技術跨越。可以說,實施信息化是紡織服裝業全面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捷徑,也是中國企業擺脫單純OEM經營模式,在較短時間內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的必由之路。
紡織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教授級高工吳迪曾經結合中國紡織行業的實際情況指出:對于信息化建設,紡織工業的每一個行業特點不同,行業的需求差異性明顯。如上游的化纖行業面向紡織企業,客戶相對固定,更多地受制于國際原料市場;而下游的服裝業則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產品種類越來越多,使用周期越來越短,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信息化的開展要適應這些差別,向行業縱深發展是一個顯著特點。
在紡織工業協會制定的2010年要重點突破和急待解決推廣的28項關鍵技術中,紡織信息化領域里有ERP、MES、PLM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四個方向。這既包括了具有行業特點的通用技術,也包含了行業化專用技術。
而上海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首席工程師周錦碚也指出SOA、Web Service at device level、DPWS (Device Profile Web Services)等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國紡織業內人士亟需補充的知識。在國外,Collaborative Automation and SoA(協同自動化系統以及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和fully Web Services distributed control(基于全網絡服務的離散控制)正在迅速發展,這也許是未來一個紡織行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趨勢。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軌道交通自動化“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