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
人類認識和直接應用核能,簡單回顧,還要從發現鈾元素及其放射性開始。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的核能發電,都還是利用鈾-235的裂變能。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核能發展歷史上一些重要事件。
1789年,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首先發現自然界的鈾元素;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元素具有放射性特性;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在一次核反應過程中發現了“中子”。后來中子被稱為打開核能寶庫的金鑰匙;1938年,德國物理化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在研究中子與鈾核作用所產生的放射性現象中,意外地發現鈾-235的裂變現象,裂變過程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1942年12月2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網球廳里,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成功地實現了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1945年7月15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1951年12月20日,在美國愛達荷州首次利用核能進行發電的嘗試。它是利用一座生產钚的增殖反應堆的余熱進行試驗的,電功率為100kW。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核能發電的紀錄;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在蘇聯建成發電,電功率5000kW;1954年,美國先后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數次威力巨大的氫彈試驗,宣告人類開始實現對核聚變能的應用。
自1951年,人類開始利用核能發電嘗試至今,核電從無到有,它在世界能源發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僅僅經歷了60年。然而在這短暫的60年里,世界上已先后建成用于核發電的反應堆500余座(包括退役的及停堆未用的),目前全球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超過400座,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核發電約占到全球總發電量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