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10-09 點擊率:93
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下,饒云江帶領他的課題組在光纖傳感器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解決了諸多重點和難點問題,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把光纖傳感器應用于地震監測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饒云江介紹,在光纖多參數傳感的研究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許多重要場合中,需要同時測量兩個或兩個以上參數的變化。例如,智能材料與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變、振動與溫度同時測量,地震中地質板塊內部應力、溫度、位移和傾斜以及振動、地下流體壓力、地下磁場等地下物理量;石油、天然氣開采中的壓力、溫度與流量同時測量等。因而應用復合光纖傳感器實現多參數的同時,測量技術不僅是光纖傳感領域也是傳感器大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具有挑戰性的科學研究課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饒云江課題組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系列光纖多參數傳感方法,應用集成式傳感器實現多種參數同時測量的新方法。
此外,還將集成式光纖傳感器應用于國防和大型橋梁的健康監測之中。目前,該類傳感器已成功應用于重慶市5座大橋的安全實時監測,該類光纖傳感在土木工程結構中應用所取得的經驗對于開展地震監測是非常有幫助的。
卓越的組網能力是新一代光纖傳感器的特征之一,針對這個挑戰,饒云江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基于復用方法的大容量光纖傳感器網絡,通過將傳統的光纖傳感器改造為腔長可達數毫米的傳感器,再結合某些科學方法,建立具有復用1000個以上光纖傳感器能力的網絡,從而在國際上率先解決了傳統光纖傳感器復用能力差的瓶頸,為該類傳感器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該類傳感器目前正應用于輸油管道的健康安全監測。
該課題組還把超長距離光纖傳感變為現實。超遠距離遙測是新一代光纖傳感器的另外一個特征,如何實現100公里以上的測量距離是光纖傳感領域的又一個挑戰。面對這個挑戰,饒云江課題組又在國際上首次制備了具有250公里的超長距離測量能力的測量系統,而且該系統已作為光纖圍欄在重要設施安全防護、反恐中得到實際應用,并可望在地震監測中獲得重要應用。
另外,在微納光纖傳感技術研究方面,饒云江課題組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解決了常規電類傳感器在耐惡劣環境能力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饒云江課題組許多相關成果已成功用于監測橋梁的應力、位移、傾斜及振動,并已產業化,因此具有很好的基礎。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