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2-21 點擊率:77
2月17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醫生通過國產原研微創手術機器人操作臺,向萬里之遙的新疆兵團阿拉爾醫院手術室內機械臂發出手術指令,成功為一名當地患者實施了膽囊切除術,而現場操作的這款手術機器人是國內首款運用5G技術實現超遠程手術的四臂腔鏡機器人,其核心軟硬件已打破技術壁壘,全部實現自研自產。
以新技術為背書,“機器人”醫生更智慧
醫療機器人作為機器人產業的重點應用領域,2014-2017年間,國內集中出現了至少100家醫療機器人創業公司,公開披露融資的企業超過50家。近年來,不少上市公司也紛紛拓展醫療機器人業務,部分工業機器人公司或醫療器械公司也推出醫療機器人方面的業務。
國內第一家獲得醫療機器人注冊許可證的企業——天智航,于2021年4月2日推出“天璣Ⅱ”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手術中可實時識別患者體位變化,并可在光學跟蹤系統的監測下調整機械臂定位,降低患者呼吸等輕微位移對置釘的影響,保證手術精準、微創完成。
2022年1月27日,微創醫療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圖邁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上市批準,成為當前唯一一款由中國企業研發并獲準上市的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
雖然,我國在醫療機器人領域起步稍晚,受普及率低、研發周期長、國產市場份額占比不高等因素影響,但近來發展速度很快。隨著醫療機器人與更多學科廣泛而深刻地融合,以及與5G、大數據、智能傳感器、快速基因測序、分子診斷、微納制造、柔性可延展電子器件、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可吸收生物材料等新技術的應用,醫療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理解醫生想讓它干什么,甚至在某一專業領域成為一名“機器人”醫生。
機遇與挑戰并存,東風可乘不可躺
醫療機器人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國務院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及《中國制造2025》等后續指導文件中提出,要重點發展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積極鼓勵國內醫療器械的創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醫療器械轉型升級,提高醫療器械國產化率,重點部署醫療器械國產化。《“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也提出要加快推進機器人和醫學人工智能在基礎理論、共性關鍵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的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機器人5G遠程手術、腦機接口輔助康復系統等新技術新產品加速應用。國家層面一系列的政策出臺,無疑是為國產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東風。
在醫療機器人大爆發的浪潮中,一個產業的發展絕非僅需國家政策扶持就能扶搖直上,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在面臨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底層核心技術薄弱,關鍵零部件研發滯后,復合型人才缺乏、品牌認知度較低、臨床應用環境尚不成熟等問題仍亟待解決。目前,國產醫療機器人的核心元器件很多還不能實現國產化替代,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國產醫療機器人成本下降空間有限,也存在著供應上有可能被“卡脖子”的問題。
同時,醫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資本的助力,但大量資本對醫療機器人領域仍缺乏客觀的認知,在資本過熱的時候容易一擁而上,而在資本寒冬時又都過分謹慎,歸根結底還是對于醫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內在邏輯缺乏足夠的認識。
但總得來說,未來智能化的醫療機器人將帶來一場新的醫療技術革命,隨之而來的是有更多企業加入到醫療機器人產業化隊伍中。醫療機器人產業化的步伐會不斷加快,將從跟跑、逐步轉變為并跑,甚至在未來有可能領跑,加之巨大的優質醫療服務缺口和利好的發展環境,國產醫療機器人將會成為國際醫療機器人市場的有力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