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Arial" sty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制成了與細菌大小相當的微型機器人,旨在幫助更多的病患恢復健康。
這一機器人名為“人造細菌鞭毛”,能在研究人員的控制下進行游動。它們看起來仿若是帶有細頭的螺旋狀物體,如同小型螺絲錐一般游動在液體中。移動時,它們更像是笨拙的、生有鞭毛的細菌。雖然外形與細菌相似,但這種機器人卻不會引起人體疾病,而是致力于治愈更多的疾病。其長度約為25微米至60微米,只能通過顯微鏡才能進行觀測。
研究小組的主導人員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器人和智能系統專業的教授布拉德利·尼爾森。他表示,研究人員不僅能控制螺旋的大小,還能控制構成螺旋的細條的滾動方式。人造鞭毛由鉻鎳金三層薄膜組成,通過氣相沉積法進行加工。與其他非磁性材料不同,鎳是一種軟磁體,可使“人造細菌鞭毛”在磁場中以特定的方式發生移動。
通過調整轉動式磁場的力度和方向,并配合研究小組開發的軟件,“人造細菌鞭毛”可實現向特定目標的精確移動。前、后、上、下都不在話下,還可以旋轉至各個方位,且無需光學檢測等方式對其進行實時追蹤,以確保其行進路線的準確性。
尼爾森表示,這種機器人不需要自身動力,也不存在任何移動部件。唯一關鍵的就是磁場,以保證微磁頭可不斷地按正確方向向前運動。目前“人造細菌鞭毛”的游動速度為20微米/秒,大腸桿菌為30微米/秒,尼爾森希望今后其移動速度可達到100微米/秒。
“人造細菌鞭毛”可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諸如攜帶藥物到體內的指定地點,移除動脈上沉積的斑塊,幫助生物學家更改細胞結構等。但這一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際應用前還需要進一步試驗。